当前民营医疗行业呈现“冰火两重天”,有上市企业、跨界资本急忙抛售医院资产,有白手起家的专科医疗机构陆续敲窗二级市场筹划上市。
在资本和政策的双驱动下,民营医院在近几年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医院投资充满了激动人心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障碍。
事实上,医院的投后管理和业绩提升是投资民营医院一个重要命题。一位不愿具名的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医院的投资大多为控股型收购,合作后出资方未达到原股东的预期,导致资方与医生不和,甚至出现内斗,经营难度加大;另外,由于医疗服务管理人才在中国的缺乏,投资机构或控股公司无法组成强有力的管理团队,对被投医院进行有效管理和业绩提升。
疫情也成了压垮管理欠缺医疗机构的“最后一根稻草”,近日陆续有媒体曝出民营医院因运营不善,导致拖欠工资、破产结算的事件:
开业一年半载,进入破产清算
2020年12月21日晚,四川德阳美婴儿妇产医院的部分孕产妇突然发现,她们得不到工作人员的相关服务,医院陷入停滞状态。孕产妇随后了解到,是医院不少工作人员突然离开所致。究其原因,是因为医院已经几个月没有支付员工工资。
在医院享受服务的孕产妇绝大多数办理了套餐,并提前交了款。此外,还有一些孕妈妈在医院办理套餐后,未曾消费。12月22日,消费者找到医院,希望要回未消费的钱。但此时,她们发现,已有人员在向外搬运医院的医疗器械和药品。同时,也无法与医院负责人取得联系。12月23日,医院的多位消费者发起云投诉,当日上午医院门口聚集了很多人。既有医院员工、医药代表、房东、送水工,还有挺着大肚子的孕妈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维权。
美婴儿妇产医院于2019年7月7日正式开业,经营时间不到一年半,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是一家以医疗为主、产养结合、连锁运营的妇产专科医院。
据官网显示,这家医院走的是高端化妇产母婴路线,在创院之初一方面借鉴了国外医疗品质化、服务人性化、就医环境酒店化的办医理念,提出要整合医疗、产养、护理、教育、美学等5大健康元素。另一方面,在治疗上把西医化的妇科、产科、儿科及中医特色化的康养照护结合在一起,开展以妇产科专科健康管理、不孕不育、中医科、月子中心、产后康复等为特色诊疗服务。
这家医院还汇集了众多从事临床诊疗工作三四十年的妇产科专家和医生,但仍然在经营危机中飘摇不断。有知情的员工披露了医院负责人的财务状况:“欠房租有六七百万元;欠员工工资可能有100多万元;房东还给他借款两三百万元。第一批进来的医护人员,可能也给他借了100多万元的样子。”具体还款情况不详。
员工、消费者等人到医院维权,法人代表及大股东邓某某均无法取得联系。但员工和消费者提供的一个名为“德阳美婴儿妇产医院”的微信群截图中可以看到,12月23日,邓某某发布了一则通知:“所有员工工资和借款等待法院按破产程序依法赔偿,大家等待通知,请按照法律法规办理,感恩大家。”
养老企业跨界康复,母公司连累旗下医院
2020年年初疫情期间,在武汉江夏区藏龙岛汤逊湖畔,武汉侨亚博爱康复医院经过维修改造后被设为疫情留置观察点,提供300个病房床位。然而目前,这家医院正面临被出售的命运,原因是其运营公司侨亚集团陷入了资金链困局。
侨亚博爱康复医院的面积有2万多平方米,300张床位,已经是一家三级康复专科医院,开设有神经康复、骨关节康复、儿童康复、老年病康复、疼痛康复、中医传统康复、康复工程等专科,拥有超过4000平米独立康复治疗中心。
自2020年8月以来,医院母公司“养老地产运营服务商”侨亚集团出现大量借款到期未兑付、拖欠员工工资、商铺回购承诺未完成等情形,已被多位债权人起诉。债务纠纷持续发酵,侨亚集团主要子公司均涉及多起司法诉讼,且被列为被执行人名单。
事实上,侨亚集团的经营困境并不是在2020年后才出现的。据楚天都市报消息,此次将要处置的资产武汉侨亚博爱康复医院,在2020年1月份在设为隔离点之前,就已经因经营不善,封闭了一年多。
资料显示,武汉侨亚博爱康复医院总投资2.5亿元,于2017年11月正式运营。按照时间点计算,该医院仅仅运营了一年左右就因经营不善封闭了。
疫情持续+管理不善
医院老板发不出工资
2021年1月13日新安晚报报道,黄山市前进中西医结合医院员工称该医院因经营难以为继,在2020年下半年关门“歇业”,但是拖欠了员工们部分工资还没有支付,总额近20万元。
据了解,黄山市前进中西医结合医院有近20名员工,包括医生、护士、行政、财务等。2019年底以来,医院经营出现困难,2020年上半年开始出现拖欠工资现象,期间支付过部分工资。2020年7月份,该医院和员工解除了劳动合同关系,医院也关门歇业。但医院拖欠了员工2月、6月、7月共约3个月的工资,总额近20万元。
医院已经关门歇业
“我们说的只是工资,还没包括企业解除劳动合同时应该支付的补偿”。据员工反映,2020年10月底,该医院法定代表人贾玉波曾写下“承诺书”,承诺当年11月底之前把所拖欠工资付掉。但这一承诺没有兑现。该员工称,马上就要过年了,希望能尽早拿到工资。
据了解,1月13日晚,黄山前进医院法人代表贾玉波回应称“2020年公司经济环境非常紧张,我们在积极应对,不会逃避。看到大家的评论我无地自容,请大家给我一点时间,我尽一切努力把大家的工资解决掉。”
黄山前进医院是黄山市景颐养生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企业,法人代表贾玉波称,自从接手该医院运营以来,因为经验不足、医院管理经营不善,亏本运营,赔了不少钱。2020年以来,受疫情严重影响,景颐养生股份公司旗下的酒店运营也受到冲击,公司负责的某地产公寓楼销售及康养项目还在推进中,暂时没有盈利,医院也因此关门歇业。
贾玉波称,去年以来,公司一直想办法筹钱发放工资,运转项目运营。因为资金周转困难,目前确实还拖欠医院员工部分工资十五六万元。自己对公司负责的公寓销售及康养项目有信心,目前在有序推进。拖欠的员工工资,会想办法分批支付,绝不会赖账或恶意欠薪不给。
民营医疗“分裂式”发展
洗牌期与上市窗口期并存
天眼查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年度注册民营医院家数为3578家,2020年激增106%至7363家。不过,民营医院的年度注销量由2019年的347家增至2020年的685家。
相比公立医疗,民营医院整体营收较少
快速增长,快速消失,当下国内民营医院的发展现状,正如该组数据一般“分裂”。
反映在投资端,一方面,综合类医院资产并购遇冷;另一方面,特色化运营的专科医院依旧在向资本市场聚拢。自2020年7月底开始,何氏眼科、普瑞眼科和华厦眼科、朝聚眼科4家民营眼科医院接连赴创业板IPO。妇儿类专科民营医院美中宜和、精神疾病类专科民营医院康宁医院、口腔连锁医疗“恒伦医疗”等也于启动了上市辅导。
目前处于上市申请阶段的民营医疗机构
民营医院的出路到底在哪?
现有的核心医技资源集中在大的三甲医院,民营资本很难切入,所以专科连锁民营资本切入较多,有专家分析称。“大型民营医院将出现倒闭潮,小型民营医院面临成长机会。”上海和窗医院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刘牧樵在展望2021年医疗产业时表示。
刘牧樵认为,依靠国家医保支付建立起来的大型民营医院,短时期内无法全面摆脱对国家医保的依赖,经营亏损不可避免。财力弱的大型民营医院,将会破产倒闭。随着医疗市场全面升级及爆发式增长,船小好掉头的小型民营医院,容易摆脱对国家医保的依赖,一旦找到新的盈利点,将会突飞猛进。
“如果没有足够的医生资源,不建议开大型民营综合类医院。”一位民营体检机构负责人向记者坦言。文中前两家民营医院面积都在1~2万平,在房租人力的支出压力会很大。
目前我国医改的核心是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目标是常见病在基层,大病在三级医院,康复在基层,建立医联体,实现双向转诊,减少大医院的虹吸效应,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可以设想一下,即便是资本投入天量资金,聚集全球顶尖的医生,购买最贵最先进的医疗设备,拔地而起兴建一个超级医院,势必加速优质医疗资源的集中,加剧虹吸效应,而这个医院在若干年后大概率会变成一个人满为患的臃肿机构。基层医院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发展,与医改政策相左。
—END—
来源:华夏医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