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 这也是9年来首次对三级医院评审标准的大修。其中,新标准中多条涉及医务人员,医生成为影响医院评级重要因素,医院也将据此对医生提出新的要求。


20项涉及医务人员,直接影响医院评级


新标准共3个部分101节,设置448条标准和监测指标。第一部分为前置要求部分,共3 节 25 条。最新标准规定:医院在评审周期内发生一项及以上情形的,延期一年评审。延期期间原等次取消,按照“未定等”管理。


这一前置要求实际上是医院等级评审的门槛,如果过不了这个门槛,也就失去了参与评审的资格,因此这些“前置要求” 3 节 25 条指标就是医院等级评审的“高压线”,不可触碰。而其中有20项涉及医务人员个人的执业行为。


81


在依法设置与执业中15条,有10条涉及:

①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

②未取得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开展相关母婴保健技术;

③买卖人体器官或者从事与买卖人体器官有关的活动,未经许可开展人体器官获取与移植技术;

④非法采集血液,非法组织他人出卖血液,出售无偿献血的血液;

⑤违法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其他严重后果;或其他重大医疗违规事件,造成严重后果或情节严重;

⑥篡改、伪造、隐匿、毁灭病历资料,造成严重后果;

⑦将未通过技术评估与伦理审查的医疗新技术、禁止类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造成严重后果;

⑧违规购买、储存、调剂、开具、登记、销毁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使用未取得处方权的人员或被取消处方权的医师开具处方,造成严重后果;

⑨未取得放射诊疗许可从事放射诊疗工作,造成严重后果;

⑩未依法开展职业健康检查或职业病诊断、未依法履行职业病与疑似职业病报告等法定职责,造成严重后果。


在公益性责任和行风诚信方面5条中均涉及医生:

①应当完成而未完成对口支援、中国援外医疗队、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公共卫生任务等政府指令性工作。

②应当执行而未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分级诊疗政策。

③医务人员发生3起以上违反《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的群体性事件(≥3 人/起),造成重大社会影响。

④发生重大价格或收费违法事件,以及恶意骗取医保基金。

⑤提供、报告虚假住院病案首页等医疗服务信息、统计数据、申报材料和科研成果,情节严重。


在安全管理与重大事件方面5条均涉及医生:

①发生定性为完全责任的一级医疗事故或直接被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判定的重大医疗事故。

②发生重大医院感染事件,造成严重后果。

③发生因重大火灾、放射源泄漏、有害气体泄漏等被通报或处罚的重大安全事故。

④发生瞒报、漏报重大医疗过失事件的行为。 

⑤发生大规模医疗数据泄露或其他重大网络安全事件,造成严重后果。


82


从细则来看,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医疗行为基本要求,应当执行但未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和分级诊疗是应该特别注意规范。未来处方中增加基本药物和诊疗下基层可能成为常规性动作。


此外,三级评审中还特别增加了医疗反腐的要求,医务人员发生3起以上违反《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的群体性事件,也将被取消三级资格,科主任压力估计会极大。


新增三项监测指标值得格外关注


新标准现场检查部分共24节183条,较2011年版标准的66节354条有大幅度压缩,体现评审工作模式转变的核心,目的是引导医院重视日常质量管理和绩效,减少突击迎检冲动。


对于医生来说,好消息是当医院评审时,不会再临时加班了,但是每一位医生从医院决定开展等级评审之日起,必须把日常工作做细做实做好做到位,力求一个“良好”的数据。


新标准中,有三点值得格外关注。


一是新增DRG评价为日常监测数据,将促进医生笔下留情主动“节约”。大家都知道,DRG即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与DIP(病种分值付费)一样,都是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不按项目付费,这样改革的结果理论上将所有医疗服务、检查、药品由之前的收入项变成了医疗服务成本,可以从源头遏制过度检查、过度用药。因此,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为了追求医疗效益最大化,客观上医生就会改变自己的医疗行为,特别是在临床用药、使用耗材、临床检查和化验等方面出于降低成本的考量,主动“节约”。


二是新增单病种质控为新增日常监测数据,希望医生规范诊疗。本次新版评审标准大幅度增加了单病种质量控制监测指标,一方面因为有了临床路径标准,另一方面建立了信息系统。而且大幅度扩大病种也是为了进一步促进诊疗规范化。标准中确立的单病种(术种)质量控制涉及急性心肌梗死(ST 段抬高型,首次住院)、心力衰竭等51个病种,数据来源于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网(NCIS)、全国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QMS)、国家单病种质量监测平台及各省级相关数据收集系统。


83


三是新增重点医疗技术为日常监测数据,这些技术都是高难度技术,如果作为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并被设定为监测指标,你做不了或不规范将影响定等,显然对医生是高标准要求,希望医生要努力提高临床技术水平,尽可能减少简单医疗行为。


评审标准第五章专列“重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指标”, 数据主要来源于四个平台:(1)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网(NCIS) (2)全国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QMS) (3)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COTRS) (4)各器官移植专业国家质控中心相关系统。


监测的重点医疗技术分国家限制类医疗技术和人体器官捐献、获取与移植技术两大类,其中国家限制类医疗技术(数据来源:各省级医疗技术 临床应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同种胰岛移植技术、同种异体运动系统结构性组织移植技术、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技术、同种异体皮肤移植技术、性别重置技术、质子和重离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技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肿瘤消融治疗技术、心室辅助技术、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人工智能辅助治疗技术、颅颌面畸形颅面外科矫治技术、口腔颌面部肿瘤颅颌联合根治技术等15项;人体器官捐献、获取与移植技术包括肝脏、肾脏、心脏、肺脏和其他脏器移植技术等。

0 (1)

来源:医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