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首诊医师对于“疑似病例”的诊断缺失是导致院内疫情防控困难的首要因素!

总所周知,新冠疫情防控的关键点是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风险采取不同的应对及防护措施,在各个版本的诊疗规范中都明确的规定出了“疑似病例”的诊断标准,但笔者发现,每日上报的“疑似病例”少之又少,截止11月4日仅有4例:

11

极少的疑似病例一方面说明国内管控的成功,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首诊医师对于疑似病例诊断规则的不熟悉、卫生行政部门的不重视,近几次会议均强调首诊负责制中的持续管理的问题,鲜见关于严格执行标准诊断的要求,至于为什么要明确诊断“疑似病例”且听笔者道来:


一、几乎所有的防控措施都是针对人群分类进行的

明确人群的类别,以“普通人群”、“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不能排除(笔者自己编的,医院特色)”这几个大类别来归类就诊人群可以极大的缓解医院内的防控压力,因为规范文件中已经明确写明了这几类人群应该怎样管理,但为什么疑似病例显得更为重要?

1、疑似病例是防护级别之间过度的临界点,明确的诊断疑似病例可以有效的把普通人群和确诊病例区分开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2、“不能排除新冠”和疑似病例之间的模糊状态是医院内部抗疫最艰难的部分,不以规范要求中去诊断疑似病例,而已其中一两条------甚至想象力去怀疑,无限放大风险,导致医院内部没有“章法”而以领导人的意志去判断,胆子小的就算“疑似”,胆子大的正常“收治”;

3、完全以核酸阴性做挡箭牌,只要核酸是阴性,怎么处理都可以,凡事“等核酸结果”!须知核酸阳性是新冠肺炎重要的诊断依据,却不是重要的排除依据。


二、对疑似病例的诊断标准十分不熟悉

很多坐诊的医师,包括疾控人员、感控人员对诊断标准不熟悉,对流行病学询问方法不掌握,笔者曾经说过,在大概率下,疾控中心的同仁已经帮助医院把有流行病学史的人找出来了,即便个别有遗漏也是少数,在这个大前提下,临床医生只需要比对诊断标准进行即可,但何以鲜见“疑似病例”?

1、卫生行政部门似乎不鼓励上报疑似病例?

这是国人长久的习惯,“虚惊一场”这是对我专业的质疑,管理能力的质疑,为了能在大方向上留下“好印象”,上报疑似病例是不是一定要“慎之又慎”?

2、临床医生也不爱上报疑似病例

似乎“报错了”就一定要接受某种处罚与质疑,“你这是什么水平”?,想必有院领导这么问你,你也不愿意上报“疑似病例”,如果按照当前的诊断标准,很多人都能够上这个诊断。


那么该怎么办呢?


一、对疑似病例的诊断标准应该广泛培训

让临床医生掌握诊断的方法,简单说就是对着标准一条一条找,流行病学史可以询问疾控中心,临床表现中:

(1) 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等新冠肺炎相关临床表现;

(2) 具有上述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

(3) 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作为一个符合要求坐诊的临床医生应该不难判断,就算有些困难,毕竟还有“院内会诊专家组”相信应该不难做出准确判断

基于以上结论,疑似病例应该不难诊断。


二、卫生行政部门应该鼓励疑似病例的上报

临床常常遇到的情况是:“基本不考虑新冠,但不能排除”,相信很多同仁都听到过专家组的这种意见,面对抗疫的压力,不能明确表达意见也尚可理解,但作为管理部门,笔者认为应该鼓励上报,在打通流程的过程中,即可避免很多的误报,也可及时排查出疑似病例,更可以便于院内的管理。

当然,笔者的认识也很不足,但这种问题也是现实的存在,正如满大街的“防护服”,不论是社区工作者、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物业公司、警察、志愿者,任何一个抗疫人员都是“大白”,作为卫生行政部门,是不是应该及时的提醒,适度的防护,其他人可以不理解,干这行的不能不出声吧?那么疑似病例诊断的确实会不会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呢?

这关头,过点就过点吧,万一你说不需要穿,出了事,你负的了责任吗?

—END—

来源:感控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