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卫健委印发《上海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目标:未来5年,全市要新增床位约4万张,配置水平达到每千人口约7.5张;夯实基层医疗服务网络;争创5家国家医学中心和一批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全市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稳定在12分钟以内等。

根据规划,截至2020年末,上海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905家,床位14.1万张。据今年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上海市常住人口2487万人。因此,目前上海床位配置水平为每千人口5.6张,距离每千人口约7.5张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41

规划指出,目前上海市的医疗资源总体上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但面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和城市战略部署、城市老龄化程度加深、有公共卫生风险等形势,医疗资源的城乡差距、学科短板、公卫和中医建设有待改进。

“医学界智库”发现,与此次规划类似的《北京市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2020年-2035年)》于两个月前出炉。与北京大刀阔斧地规划各城区定位、向京外疏解医疗资源、甚至禁止在中心城区新设医院有所不同,上海的5年规划更为具体、细致,详细规划了11类医疗机构的数量、床位数与建设办法等,并在公共卫生发展、急救体系建设方面都有所侧重。


总体满足需求,但城乡差距、学科短板、公卫、急救和中医建设有待改进


规划首先介绍了“十三五”期间上海市医疗的发展情况。在数量上,较2015年末,全市医疗机构总数增加11.8%,床位数增加27.4%,市级、区级重大医疗机构项目顺利推进,一批区级医院完成新建或改扩建,郊区医疗资源得到进一步补充。全市医疗资源总体上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在质量上,建成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国家口腔医学中心,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水平较高、信誉较好的社会办医院投入运行。


此外,全市设置了2家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分别收治成人和儿童患者,设置225家发热门诊接诊筛查可疑人员,156家核酸检测机构日最大检测能力达到85万份/天。


规划同时指出,上海市医疗体系仍存在一些不足。“医学界智库”根据规划内容,将这些不足总结如下:


第一,城乡医疗资源布局还不够均衡。郊区医疗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仍然偏低,医疗资源的建设有待继续向郊区加强和倾斜。

第二,存在学科短板,如康复、精神、感染、老年护理等。医疗资源和学科结构有待完善,以应对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健康服务需求大幅增长,优质医疗资源供需不匹配矛盾日益凸显的形势。

第三,公卫、急救和中医药建设有待加强。具体表现为公共卫生体系医防协同不充分,平急结合不紧密,中医药发展特色优势发挥还不充分,中西医互补协作格局尚未形成。另外,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和分工协作机制有待进一步落实,医疗体系协同效率不够高效。


核定床位共14.1万张,未来5年再增4万张


规划公布了一批数据:截至2020年末,上海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905家,其中,三级医疗机构57家,二级医疗机构12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站1114家,村卫生室1169家,门诊部、诊所、医务室、护理站3009家等,核定床位共14.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22.6万人,其中,执业医师8.2万人,护士10.3万人等;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12分钟。


结合上海市医疗体系建设的不足,以及建成国际一流医学中心城市的战略、城市老龄化程度加深、需应对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等形势,规划提出目标:


1.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全市新增床位约4万张,配置水平达到每千人口约7.5张。其中,市级医疗机构新增床位约1.5万张,配置水平达到每千人口约2.2张;区级医疗机构新增床位约2.5万张,配置水平达到每千人口约5.3张。(按照目前的床护比、医护比要求或者惯例,预计要再吸纳3万~5万名新的医护人员。)


2.均衡布局各级医疗资源。市级医疗机构要在郊区加强布局和资源配置;区域性医疗中心要按辖区人口将建成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提升服务能力,夯实基层医疗服务网络。


3.将本市打造为全国医学高地。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争创5家国家医学中心和一批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形成一批医学研究高峰、成果转化高地、人才培养基地和数据汇集平台,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临床科研成果转化。


4.健全院前急救转运体系。加强急救站点布局和急救装备配置,全市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稳定在12分钟以内,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对于市和区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床位配置,规划也作了具体要求。其中,市级医疗机构新建院区、新增床位原则上位于郊区,中心城区市级医疗机构一般不再新增治疗床位;各区重点建设区域性医疗中心,支持加强配置老年护理、精神、儿科、中医、营养等薄弱和稀缺资源。


基层、中医、精卫、互联网……11类医疗机构怎么建?


规划提出了11个主要类别医疗机构的配置要求,重点内容如下:


1.综合医院:三甲医院按照每80-100万人配置一家,新建院区单体规模一般不超过1200张。三乙和二级医院按照每30-50万人配置一家,建设规模一般不超过1200张。加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建设,三级、二级医院分别按总床位5%-8%和2%-5%配置重症医学科床位。


2.基层医疗机构:按照每千人口1-1.5张配置床位,全市新增5000张左右床位。加大对儿科、康复、安宁疗护等科室支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3.传染病机构:配置8000张传染病床位,市级医疗机构配置3200张,区级医疗机构配置4800张,每个区至少储备1家定点医疗机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建设发热门诊、肠道门诊。


4.中医机构:全市公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床位数增长率不低于10%。五个新城按照三级医院标准建好一所中医医院。综合医院原则上按照总床位5%设置中医床位。


5.康复和护理机构:各区按每千人口0.4张配置康复床位,各区至少拥有一家康复医院或200床规模以上综合医院康复病区。支持各类医疗机构开设康复科、老年医学科并设置病房。推进老年友善医院建设。


6.妇产科和儿科医疗机构:按照每千名0-14岁常住儿童配置儿科床位2.2张。重点加强高龄、拟生育二孩、三孩妇女的再生育指导和保健。


7.医疗急救机构:新建急救站点27个,全市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稳定在12分钟以内,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3.5公里,每3万人配置一辆救护车辆。


8.职业病防治机构:在五个新城逐步设置职业病防治机构。加强8家职业病诊断机构建设。每个区至少确定1家公立医疗机构承担职业健康检查工作。


9.精神卫生机构:建设“1+16”市区联动的精神卫生医疗联合体,推进二级及以上精神专科医疗机构开设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


10.互联网医院:推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支持互联网医疗企业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开设互联网医院。


11.社会办医疗机构:各区在每年年底前制定次年社会办医指引,新增床位预留一定空间支持社会办医发展。诊所实行备案制管理,其设立不受规划限制。


—END—

来源:医学界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