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高培毅,1986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影像学中心行政主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放射学杂志常务副主编、放射学实践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临床放射学和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等十余本杂志的编委工作。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怎样才能是一位好医生?
高培毅:热爱工作,就是很纯粹的那种热爱。我感到很幸运,当年在学校,业余生活少,医学书籍也不如现在多,好像周围的人都爱看书,凡是看过的书籍都入耳入心了。进入医院后,工作量不是超负荷的。年轻时下班后,经常骑车去协和医院图书馆,查阅资料,我投入大量的时间来学习。所以,要拒绝诱惑,才能成长,才能成为好医生。
好医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
高培毅:毕业后十年,绝对的分水岭。如果两个医学院学生,同样的成绩升入大学,期间学习成绩差不多。那毕业后10年,是拉开差距的10年。前5年,住院医生阶段,主要精力要投放在学习、接受专业培训上;后5年,主治医生阶段,开始了独立实践,自我升华的阶段。踏踏实实走好这两个阶段,对于从事医学事业至关重要。
医生的差距最终会体现在哪里?
高培毅:以放射科医生为例,15年的从医经验,绝对不是专业上的差距,而是综合修养的差距,在临床知识储备上。放射科医生除了会看片儿,一定要对疾病有了解,内幼妇儿方面的知识储备就是你的底蕴。所以,多了解临床,药学知识,很重要。是沦落到高级影像技术员,还是真正的成为临床医师,参与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关键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好的放射科医生的标准是什么?
高培毅:一定要会讲故事了。比如有个专业画展,大家都去看,有印象的一定是好作品,好作品背后都有故事,真正让人难忘的是故事。医学影像读片是同样的道理,经验丰富的医生和刚入行的医生都能看到片子上的表象,但是优秀医生可以讲出故事来,这个故事就来自于临床知识。因果,逻辑推理,诊断就是这么来的。
怎么才能从片子中读出更多的东西?
高培毅:自己学习,不断学习,多和临床医生做朋友,有自己的想法。当然这个想法不是空来的,是有规划带来的成果。我看过50年代哈佛大学做的调查,跟踪时间长达几十年。就是对毕业后哈佛毕业生的人生规划与发展情况的调查,其中有长期规划的学生都会成为行业中的翘楚,有近期规划的,也至少会是业内中等水平;没有规划的会是很不理想。
—END—
注:本文转载自规培医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