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护理常规
一、概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由多种致病因激活机体的凝血系统,导致机体弥散性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从而引起全身性出血、微循环障碍乃至单个或多个器官功能衰竭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出血、低血压、休克、多发性微血管栓塞、溶血等症状。
二、观察要点
1.出血:监测生命休征、神志、 意识出血部位、出血量。
2.微循环衰竭:肢体温度,尿量,皮肤,甲床色泽。
3.微血管栓塞:浅层栓塞需注意眼睑、四肢水肿情况;深部栓塞需注意肾、肺、脑衰竭程度。
4.微血管病性溶血:皮肤、巩膜黄染。
三、护理措施
1.按医嘱给予抗凝剂、补充凝血因子、成分输血或抗纤溶药物治疗;掌握特殊药物剂量并正确、按时执行,严密观察治疗效果,预防不良反应;监测凝血时间等实验室指标。
2.意识障碍者要执行安全保护措施。
3.保持呼吸道通畅,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
4.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尿量、尿色变化。
5.建立静脉通道,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血压。
6.做好各项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7、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有重要脏胜器功能衰竭时应作相关护理,详细记录。
8.卧床休息,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清洁。
9.给予高营养、易消化饮食,应根据原发病调整食品的营养成分和品种。
10.正确采集血标本,协助实验室检查以判断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四、健康教育
1.积极治疗易诱发DIC的疾病。如感染性疾病或病理产科,医护人员对此类疾病应积极治疗及护理,以预防DIC的发生。若已发生应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2.预后DIC多预后不佳,特别是急性型,死亡原因多与病因、诱因未能去除诊断治疗不及时,及患者身体状况有密切关系,DIC治愈率为50%-80%,病死率为20%-40%。
注:本文转载自纳洛酮的护理天地,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