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是临床医学中较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其主要是因为血液中各种栓子随着血液循环不能正常进行就会引发该脑组织因为缺血而坏死,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和其他临床症状,而高血压是以机体循环动脉高血压增高为特征,会对机体心脑器管造成质损害,是引发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护理工作中的不足
(1)血压控制欠佳
脑梗死与高血压存在相互影响作用。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入院治疗期间,患者的血压波动容易影响其病情康复,造成住院时间延长。既往护理工作对患者血压控制重视不足,导致部分患者存在较为明显的血压波动现象。
(2)伴较高并发症的风险
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护理管理工作为临床治疗提供的配合作用,导致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未得到充分修复,进而引发运动功能,语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护理工作中的方案
(1)血压自我控制指导
耐心为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讲解维持血压稳定的重要意义,引导患者养成按时用药,坚持限盐饮食。均衡饮食的良好习惯。鼓励患者配合每日的血压监测工作,要求及时汇报提高血压症状,以保障其血压控制效果。
(2)心理干预
不良情绪是影响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依从性,护理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负性情绪的持续,可能引发不依从行为这一途径,干扰患者神经功能的修复。对此,可在利用家庭支持,想象放松训练等方法,提升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情绪稳定性的基础上,及时发现脑梗死患者的情绪波动,引导患者形成必要的情绪调节能力,进而确保患者保持高度依从性状态。
(3)康复锻炼干预
参照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功能障碍表现,制定康复锻炼方案。引导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于早期阶段开展神经功能修复训练。伴吞咽功能异常者,利用吞咽动作训练,流质食物吞咽训练等,改善其吞咽功能,刺激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神经功能修复;伴活动功能异常者,指导患者按照被动锻炼,主动锻炼顺序,逐渐提升活动功能,进而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状况。
护理方法的应用价值观
(1)维持血压稳定性
高血压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也是脑梗死的常见并发症[2]。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入院后,血压指标的频繁波动,容易加剧其脑部病灶的血液循环障碍。常规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采取用药指导,血压监测等手段,虽然可形成一定的降压作用,但难以长期维持患者血压水平的稳定。而循证护理则要求护理人员针对血压控制不佳这一问题,利用血压自我控制指导措施,改善患者对血压控制重要性的认知,并提升其自主血压控制意识,能力,全面减少血压波动的形成。
(2)减少并发症的形成
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通常伴有较高的并发症形成风险。常规护理方案的预防并发症形成作用有限。而在循证护理模式下,这一护理方法则可参照患者的并发症形成原因,运用早期康复锻炼,心理干预措施,遏制语言功能障碍,偏瘫等并发症的形成。
(3)促康复
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的病情较重,入院治疗期间,一旦出现相关并发症或病情复发,容易影响其康复状况。推行循证护理基础,运用有针对性的循证护理方案,抑制高并发症形成风险,血压波动对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康复状况的不良影响,确保患者的顺利康复。
(4)提高生活质量
脑梗死伴高血压形成后,患者容易因神经功能缺损,血压异常波动,形成负性情绪等,而产生较为明显的生活质量改变。常规护理模式下,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需求得不到充分重视,加之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欠佳,导致患者难以于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生活。而循证护理方法的缓解不良情绪,促神经功能修复,改善血压控制效果等作用,则可帮助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状态。
综述
循证护理方式的有效运用,可使得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神经功能获得改善,并同时将血压水平降低,最终充分实现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有效预后。
END
注:本文转载自ICU护理之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